首页 > 八字合婚 > 点灯需要生辰八字吗

点灯需要生辰八字吗

发布于:2023-05-22 01:27:01 作者:宁空间塔罗屋 阅读:641

广东人点灯风俗的由来

广东人点灯风俗

广东人点灯风俗,农历正月初二到十六的时间,在玉林的年俗中,是挂灯节,而挂灯节是一个比较隆重的节日,上年生有男孩的人家要到社头、祠堂和自家厅堂挂灯。以下分享广东人点灯风俗。

广东人点灯风俗1

广东某些地方正月的开灯宴,是为了庆贺什么?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孩子的出生是头等大喜事。每一家都会用各种方式庆贺新生命的来临。一般不外乎四种:出生三天的洗三;满月摆场满月酒;百日设个百日宴;一周岁让孩子抓周。但在广东这边有些村镇还有一种庆祝方式,就是孩子出生后的来年农历正月摆一场开灯宴。

粤语中“丁”与“灯”同音,添灯即为添丁。广东某些地方添了男丁的家庭就用“点花灯”来庆祝添丁之喜、庆祝后继有人、同时也祈求家族人丁兴旺。整个过程分三个步骤:点 灯,开灯,结灯。

家里生下男孩,长辈就会去纸扎店订制纸灯。正月初一“点灯”,把这些纸灯悬挂在家中、本家宗祠、本村庙堂,由爷爷点亮花灯。纸灯八角形,外面描花贴画,里面吊着一个盛油的小碟用来点亮发光,下方挂着几个小纸袋,里面装着红枣、花生、桔子、慈菇等寓意美好的物品。在宗祠悬挂时,还要将男孩的生辰八字和名字录入族谱。

接着就摆开灯宴,正月初二至十五的某一天,具体哪天主家自己定,邀请同族和亲戚朋友饮灯酒。也有一个村或者一个家族一起摆开灯宴的。“结灯”就是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把所有花灯取下来升天(就是烧掉),向天祈福。

其中的重头戏是开灯宴。“饮灯酒”是广东一些地方必不可少的春节活动之一,称为“贺灯”。亲朋好友要给“灯仔”送压岁包或者“红袍”(红色的衣服),主人家也会给予回礼。“灯酒”一般是摆在村里的祠堂或者酒楼。中国作为一个以食为天的民族,对于任何喜事的庆祝方式,仪式之后,都会殊途同归地化为六个字,“大家吃好,喝好。”

传统的灯酒有九大簋,寓意长长久久。菜也很有讲究,这九个菜,每道菜都包含着一个美好的祝福。比如焖猪手叫手足同心、莲子汤叫莲生贵子。具体选什么菜多少道菜,主要是看主家的意愿。但不管选什么菜其中肯定会有一道芽菇。芽菇又叫慈 菇,在粤语中有代表男丁的意思。

正月里游客在广东一些酒楼常会看到“某府开灯宴”的指示牌。听当地人解释后忍不住问,那如果生的是女儿呢?笔者有个朋友当时苦笑着回那就什么都不用做,我母亲生了我们三姐妹。

我父母最雹谨后从广西那边领养了一个儿子,他对我父母并不好,但家里房子什么还是全部都归他,村里分红那些的他都有。朋友接着告诉我们,他们村里老人说在旧社会家里添了男丁没有摆灯宴,就表示没有认籍,不被承认是本宗男子,祠堂更不会分猪肉给他。

说到底不就是重男轻女吗!难道没听说过,在江浙一带的农村里,早在十几年前女儿就跟儿子一样上族谱了。朋友已经三十多岁了,按她的年龄,说的应该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现在应该不会有这类事发生了。但是开灯宴在每年的正月还是经常可以见到。对此,你有什么想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出你的看法。

广东人点灯风俗2

正月初十风俗民俗盘点 挂花灯寓意家族添丁

正月初十的到来,代表着人们要去了解这个节日的特点,以及这一天的风俗民俗源简基,因为每个节日的文化不同,盘点不同的节日文化和风俗,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挂花灯、焚香和敬纸灯时这一天一定会做的事情,这是深入文化的重要步骤。

正月初十风俗盘点

正月初十的时候,有挂花灯、水瓮里点灯、焚香、敬纸灯风俗。因为这一天是石头节,人们会用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的说法。农历大年初十,中国民间认为是地生日。有天还有地。比是爷娘不多异,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麦百谷都生地。菜蔬风味拿来祭,祭他生日他欢喜。人生忠孝咐穗与节义,地维赖以立;作事须求脚脚踏实地。

挂花灯寓意添丁

在初十的时候,人们还会去挂花灯,但是挂花灯也被大家称作是添丁灯,代表的是家族中能够添丁,添丁灯的叫法,源自粤语的发音中灯和丁相近,添灯寓意着添丁。

过去,在珠村,村里人家若有男婴降生,等到正月初十,便要有家人同去社稷坛上挂上花灯。有心的长辈,还会特意在花灯上写上新丁的名字。这样的做法,在当时可是关乎传代的大事情,村里负责记录族谱的长者会记录下新丁的名字,从此便算在氏族中有了名分。

此日挂花灯注意事项

在初十的时候挂花灯,人们需要注意氛围挂和落灯酒两次,这两个是需要区分开的,虽然说不需主家发帖邀请通知,到了农历正月初十这一天,亲友和邻居们会送上礼物、红包前往致贺,共饮同欢。

到了正月十六,生育有男孩的家庭照例摆落灯酒。花灯酒期间,有些想早得子孙的妇女,会于晚间潜入社庙和祠堂,偷取一些灯带回家放在房中,祈求早生贵子。而挂灯人家,则于白天重新挂上更多的新灯带供别人偷取。

广东人点灯风俗3

点灯这一习俗,是为了祈福还是驱鬼,不了解这些可能会惹上麻烦

点灯这个习俗一般在广东地区比较常见,但是一般都是在女士生孩子后进行的一项活动。这生子点灯的主要寓意为顺顺利利,健康成长。还有一种点灯就是办喜事时会点灯,这个寓意不言而喻,一般都是希望新婚夫妇有红红火火,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是比较常见的点灯方式,但是在巴渝地区,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有一种不常见的点灯方式。那就是在大年三十点灯,或许在其他地方这不叫点灯,而且点灯的方式和广东地区的点灯方式是不同的。

不仅方式不同,而且目的和寓意也不同。广东地区主要是为了庆祝,而巴渝地区主要是为了祭祀。而这种与我们所熟知的祭祀也不是很相同,普通的祭祀是为了祭祀我们的已逝去的亲人,帮他们点燃香烛,以表追悼之情。但是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还有一种比较古老的'点灯仪式。

这种点灯仪式可进行也可不进行,因为它不是为了悼念我们的逝去的亲人,而是给一些不认识的过路鬼魂点的灯。在大年三十晚上,正是阖家团圆的时候,也会给逝去的亲人烧纸钱,点香烛。但是一些老长辈会在屋外的马路边上点几根香烛,甚至会盛一碗饭倒扣在地上,他们管这个叫点灯。

记得每年回老家过年,吃完团圆饭后,奶奶都会一个人拿着香烛和一碗饭出去,以前总是好奇那是在做什么呢?后来问大人,他们说那是给过路的鬼魂点个灯。当时也没明白,为什么要给他们点灯呢,又不认识。

长大了渐渐的明白,那就像是给没有家的人一点施舍或者说是温暖。因为世间总有被抛弃的人,而鬼魂也是一样的,也会被人遗忘,没有人为他们点燃香烛,更不用说有祭祀品去祭祀他们。所以我认为这是老一辈人对那些无家可归的鬼魂的可怜吧。

不过也有另一种说法,就是让那些迷路的鬼魂找到回家的路。其实我认为不管是哪种原因,这都是人类的一种善良的表现方式,对亲人也好,对陌生人也好,都有一种尊敬的意义在里面。但那都是过去的做法了,现在基本上没有这种说法了。倒是有另一种说法,不是为了祭祀,而是为了守岁。

在农村过年,在除夕都会通宵点灯,家家户户出除夕都是灯火通明。以前没有电灯就是用煤油灯,而且家里火炉的烧得旺,整个村子显得很光亮。这个习俗是由守岁而来,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农村除夕都会睡得很晚,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饭聊天,或是做一些春节小吃,通常很晚才睡。

守岁这个习俗的由来已经很久了,据记载南北朝时就开始有了。我们家乡一直就有“三十晚上的火要旺”的说法,所以在除夕家里灯会一直亮着直到天亮,而且家里通常会多准备一些烤火用的东西。这是表达对逝去岁月的留恋和对新年的美好期望之情,有辞旧迎新的意味。

记得小时候家里吃完年夜饭,就会贴春联放烟花,平常都会很早要求小孩睡觉,但是在除夕却鼓励小孩熬夜,而且谁能坚持就可以得到尽可能多的压岁钱。并且父母总会说过了今晚你就大一岁了,要更懂事,不能再调皮,其实这是在告诫我们要珍惜光阴。

不管你是在哪个地方,听着哪一种点灯方式,那都是一种传统,都是一种好的祈福方式。祭祀也好,祈福也好,都体现出了我们中华传统习俗文化的深奥与久远,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太平有什么好吃的店

1、春节
(1)祭灶。我地春节一般是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也叫过小年。农村腊月二十三,集镇商贾腊月二十四,水上人家腊月二十五举行祭灶,也叫“老鼠嫁妞”。人们称“司命菩萨”,又称“司命奶奶”,掌管监察人间灶火,每一年的这几天要向玉帝汇报,如果哪家有铺张浪费等恶行或有节俭、行善的善行,第二年就要得到报应。有一句歇后语:“司命奶奶上青天——好话多说”。对联写“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故在这一天人们祭灶,敬“司命奶奶”。富裕的摆上糖果、烙糖饼,烧香礼拜;清贫的在灶门上磕几个头,说几句吉祥话:请“司命奶奶”好话多说,保佑全家吉祥平安。
(2)扫堂尘。扫堂尘地方话叫“打堂上灰”。腊月二十三过后,这段时间叫迎春日:准备春节的各种物品,打扫环境卫生,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子、窗帘,洒扫庭院,禅拂尘垢蛛网,疏通名渠暗沟,以一个新的家庭面貌迎接新年。二十七日晚上炒苞谷、花生,炸麻叶、炸犁花豆。俗称“炒七不炒八”,二十八日是不许炒的。
(3)贴对联。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福”字、春联、门画。如在正屋贴上“福禄寿三星图”、“松鹤图”等中堂画,或“天地君亲师位”,在大门上贴“福”字或门画,大小门楹上都贴上对联,对联上写上吉祥话或赞美社会等铅岁凳方面的话语。不少户还在门楣上贴上“迎春接福”,畜栏、禽圈上贴上“六畜兴旺”、“鸡鸭成群”;在粮仓粮屯上贴上“五谷丰登”;厨房里贴上“小心灯火”、“勤俭持家”等。一般都在农历腊月最后这天贴上。在贴上对联以后是不准任何人上门讨债的。所以在旧社会不少穷家为了躲债,这天一早就把对联贴上。但有孝的家庭,重孝第一年不贴对联,其它两年贴黄对联,一般孝三年都贴黄对联。
(4)除夕。农历腊月最后一天晚上为除夕。除夕的主要活动有三项:祭祀、吃团圆饭、守岁。腊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这天,再忙槐旅也要给故去的先祖上坟、烧香化纸,接先祖回家一起团年,表示后人没有忘记他(她)们。如果有新故去的亲人,还要连续送三年坟灯。这叫除夕祭祖。这天晚饭叫团圆饭,一家大小老少都要聚在一起(已婚的姑娘不准在娘家团年),晚辈借机向老人表达养育之恩,老一辈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这顿饭一定得要有酒、有鱼,表示“天长地久、吉庆有余”。饭前得放一挂大鞭“接年”,烧香跪拜请天神一起下界团聚,然后全家就坐吃团年饭相互祝贺,预祝新的一年平安健康、工作顺利等。饭后还有糖果点心,长辈给儿孙们拿红包,称为打发“压岁钱”。钱的多少根据家庭经济条件。小孩们换上新衣出门放炮竹、看玩艺,不准说不吉利的话。年岁大的,特别是当家人,要生一盆火,门上挂灯笼(表示在新一年里红红火火)坐在家里守岁、挑园缸水,直至十二点过(建国前无钟要待到鸡叫)才休息,而且连夜包饺子,正月初一早上第一顿饭叫“吃元宝”。第二天一早(正月初一)天不亮起来按历书上规定的方向跪拜、烧香纸、放鞭炮,称“出天行”,迎财神。从正月初一起三天加“初五”这几天扫地不准向外扫,不准泼水(忌财源外流),不动刀剪、针线(忌凶器)。有的还连续三天早晚烧香化纸、放鞭炮,初三这天还要放挂长鞭,叫“送年”,三天过后则可以下地干活了,商贾、生意人初七、初雀让八可以开业,开业这天也举行较为隆重的祭祀、祭天地、财神,预祝一年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5)拜年。除夕团年饭过后拜年活动便开始了。一是村里或团体组织的文艺活动:龙灯、旱船、推小车、玩黑驴、舞狮、抬杠老爷、扮故事等挨家祝贺,说唱吉庆词语拜年。每到一家,这一家就放鞭炮、拿烟或给红包,有条件的村在初二、初三、初五、十五、十六请戏班或自己组织唱戏。二是村民、街民相互拜年,相互到比较友好、亲近的亲门近房、左邻右舍道贺拜年,相互祝贺新年发财、平安健康等。但有丧孝者要守孝三天不出门拜年,满孝后方可。三是从初二起,首先给岳父母、姑父母、舅父母家等亲友拜年,晚辈给长辈送礼物,长辈给晚辈拿红包,叫“打发钱”。如果是新亲戚就比较隆重,晚辈送“四礼”:鱼、肉、糖、粉丝或其它计四样,长辈的打发钱也比较重一些。有的在腊月就把“四礼”送到岳父母家,叫送“年礼”。这种拜年形式一直到正月初八以后甚至延续到元宵节。但在过去忌讳正月初五这一天,这一天叫“破五”不吉利,不能出门,不能向外扫地、泼水,要吃饺子,有“破五大似年”之说。
2、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闹元宵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节日,俗谓“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从十三试灯开始,除挂门灯外,街村团体准备的各种玩艺:龙灯、旱船、玩黑驴、高跷故事、蚌壳精、舞狮(打狮子)五彩缤纷,一起出动到大街游行,有的挨家挨户游玩,通宵达旦。各家必放鞭炮、礼花迎接,有钱人家则以铁花、礼炮相迎,场面壮观热闹。十五日家家吃汤圆,夜晚各家各户门前都点灯,过去点蜡烛,现在开电灯。从十七日起年节过完,正式开始干活。
3、清明节
。清明节是一年中专门祭奠祖宗的节日。“三月三是清明,家家户户上祖坟”,各家都带上香表和祭物到先人墓前扫祭,并趁此机会游览一下明媚的春光。已没有坟墓的划个圈并留个缺口,意为让先人进圈内拿钱。一面烧纸,一面呼唤先人的称谓,嘱托其保护全家发财兴旺,平安健康,吉祥如意。有的还放河灯(用麻杆作架,上插蜡烛或放油灯)顺水漂流,意慰孤灵。建国后,放河灯的没有了,但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一个星期内人们都提上纸钱、鞭炮到祖坟上焚化,甚至比解放初更为隆重。
4、端午节。五月初五为端阳节,也称端午节。家家户户煮粽子、鸡蛋、蒜头,喝米酒,门前放艾杆,室内撒雄黄酒,小孩耳、鼻、手心、肛门檫雄黄避邪。集体组织龙舟竞赛,活跃节日气氛。建国前后,本地几乎每逢端阳节南北二园(王台村、胥营村)就组织龙舟竞赛,甚至外地人们都来观瞻。平时龙舟不用时,把龙头放在街头“洞宾楼”。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很少举办,1993年6月23日,镇政府举办过一次龙舟竞赛,请市、县级有关单位来观光,此次有胥营、小樊、芦湾、王台、搬运公司、上茶庵等六只船竞赛,场面十分壮观。
5、中秋节。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晚上摆上月饼、糕点、水果于月下或室内神桌上,邀月同乐,谓之赏月。
6、腊八节。腊八节又为吃腊八粥。腊月初八这天早餐,用各种米面、蔬菜,综合根、藤、悬、角、穗五谷,越全越好,煮一顿饭吃。有的还给树喂饭:用刀把果树砍一刀,在刀痕上喂一筷子饭,让其来年多结果。又有人称“迷魂汤”,意为过了腊八节,就要筹备过年的物品,平素不花的钱现在也要花了。 建国前,男女婚姻服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过程繁琐,封建迷信色彩浓厚。后提倡“文明结婚”,部分青年冲破家庭束缚,自寻配偶。建国后,宣传新婚姻法,废除一夫多妻、指腹为婚、娃娃亲、童养媳、买卖婚姻等旧习,实行自由恋爱,领取结婚证书。婚龄也由过去的男18岁,女16岁延迟到二十多岁,简化婚礼,去掉“三跪九叩礼”、祭祖坟等迷信活动。有的请当地政府领导主持婚礼为证婚人,亲朋来宾致词祝贺,女方陪嫁生产用具,或男女共做一件公益事,不请客,不受礼,请上一班鼓乐手热闹热闹。随着经济的繁荣,消费水平的提高,现在又有一些人把旧的婚姻习俗掺和上来,比如过去步行结婚演变为自行车、摩托车、拖拉机、小轿车接亲,现在发展到八抬大轿、骑马接亲、兴坟祭祖等。
建国前,婚嫁分订亲、纳聘、择期、迎亲四个步骤。订亲也叫传庚,俗称“拿八字”。由红爷(介绍人)收女方的庚贴送交男方,按生辰八字推算,若双方八字合得来即可订亲,如果相犯退还庚贴。订了亲,男方每年给女方送一次年礼,叫“填庚”,直到结婚为止。准备结婚时,男方请红爷到女方征求意见请人择期定日。结婚前一个月男方办四礼请红爷用人挑上到女方报期为“报对月期”,午饭后女方给挑礼者打发钱,女方向男方提出聘礼要求(首饰、服装的数量及质量要求),让红爷转告男方。若与男方协商同意,便各自准备结婚事宜。一般结婚的前一天,男方先祭祖,女方摆宴席招待宾客,称“梳头酒”,也有三天回门时摆宴席称“回门酒”。在吃“梳头酒”的晚上,母女痛哭,为之“哭嫁”。母女互相诉说对方的艰辛,女儿诉说母亲的养育之恩等。男方在前一天早上带上礼物到红爷家为之“起红”,请红爷到男家吃早餐,然后一人挑上一块肉、两条鱼(鱼肉都系上红纸条)、女方出嫁说定穿的衣服和新娘同岁数的实心馍,与红爷一起到女方吃午饭,为“过礼”。回转时,女方摘下一块肉,衣物、馍馍留下。结婚之日为“正期”,这天新郎衣冠楚楚,肩攀红绫,端坐官轿(或骑马)领着空花轿(或坐一小孩曰“焐轿”)上路,两杆红旗开道,对子锣十三响,一人挑小盒,吹鼓手一路鸣奏,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到了女家,女方掩门,男方“路知客”递上“投亲条”[投:奠雁生 ×××(新郎名)鞠躬]和开门“封子”(红包),女方开门让新郎拜祭女方祖先,然后落座,拿红包请“焐轿”小孩进屋。女方为新郎奉烟、倒茶、端洗脸水,男方路知客一一付红包,这时便开始“摆茶”,男方知客、红爷、新郎、陪郎官,女方路知客、送亲郎一起落座,每人一杯茶水,中间放上各种糕点,每人吃一块后便分发给看热闹的宾朋或被哄抢。这时女方给新郎配绿(即用绿绫与红绫对称攀在新郎肩上),请新娘上轿。女方由陪妞牵或哥哥背上轿,再由两小孩把住轿杠,不让抬走,曰“把轿门”,男方付红包后放行。新郎由路知客陪同下到女方家中放“谢亲条”[谢:姻愚婿 ×××(新郎名)三叩首]后赶在女方大轿前面上路。但转回时,不能从来时的老路退回。回到男方,鞭炮鼓乐齐鸣,女轿从火堆上走过,新郎先进屋换双鞋,摸一下床(表示将来男方为主)出屋同牵亲娘一起将新娘迎进屋,跪拜花堂,送进洞房,再出来迎接送亲郎、陪妞,接女方陪的嫁货,给女方路知客、送亲郎、陪妞、红爷摆茶后开席,但女方路知客要给厨师拿红包。新郎新娘的床第一天晚上请儿女双全的女性铺,一面喊采一面铺,如:“铺床、铺床,迎接新娘,两头一按,儿女双全”等。床上还放上连藕、筷子、枣子等,意为早生、连生,儿女都生。正期这天床下放一盆烧红的炭火,表示将来夫妻恩爱,日子红火。饭后送亲郎走时把箱、柜的钥匙交给新娘,并说明第几天来接回门。送走送亲娘和陪妞之后开始闹洞房,不论辈份大小均可参与,叫“三天无大小”。第二天早上新媳妇要给公公、婆婆送茶,公婆给新郎新娘拿红包。这顿早餐由新娘上灶,做一顿面条,叫“试刀面”。上午接着下拜,亲朋们让新郎新娘说荤话,说四言八句,让新郎抱新娘摘花、吃果子等让大家开心,闹房者给新郎新娘拿红包。年岁大的让新郎新娘给祖先叩几个头,也拿红包,称为“下拜钱”。按照送亲郎走时交代的时间,无特殊情况,一般在第三天,那天一早送亲郎、陪妞路知客一起来接新郎新娘回门,在男方吃早餐后到女家吃午餐,然后又回到男方,称为三天不守空房。到此,婚嫁仪式才正式结束。
这些礼仪视联姻两家的经济状况而定,穷人家则从简。
招亲。男到女家落户的叫“倒插门”。一般这样的婚姻男方比较穷,有的到正期那天男方直接将新郎送往女方,有的女方到男方去接。女方摆酒席,请有学问的人、族长为新郎更改姓名,姓女方姓。
再婚。男女再婚者,男方经济条件好的,接“青头妞”的,如同新婚一样,只是新娘进屋后不能直接进洞房,只能坐在堂屋里。结“后婚”的,只摆酒席即可。女的“坐堂招夫”也一样,但不一定更改男方姓名。
建国后,从1950年开始,采取新式结婚仪式,请亲朋好友、当地领导参加,不受礼,陪嫁少,不索聘礼嫁妆。60年代改骑自行车、拖拉机娶亲。70年代出现了变相买卖婚姻,女方向男方索要彩礼、嫁妆。80年代结婚出现了比排场、讲阔气的风气,女方向男方要沙发、衣柜、高低床、各种电器等高档商品,要“几转几响几条腿”(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电视机、床柜腿数)。90年代后,要几部轿车接,几部轿车送,响手、锣鼓、抬大轿等。但也有的结婚只摆筵席,举行仪式后外出旅游,嫁妆由新郎新娘协商办。 办丧事又叫过“白事”,礼仪繁琐,铺排很大。仪式的规格视死者家庭的经济状况而定,视死者的地位、年龄、辈份而定,视死者的身份而定。
2000年9月以前,本地向来采用土葬。丧葬过程为入殓、停灵、吊祭、出殡、送葬、安葬等。后上级政策规定要火葬,人们把死者收殓后送去火化,其它仪式不变。
一般家庭办丧事,首先将死者趁尸体未僵之前,请人把寿衣穿上,装进棺材停在堂屋里,或专设灵堂。如果自己没有现存的棺材,在别处买后往回运要把棺盖倒扣,用一红纸附在上面。富有家庭棺材多用杉、柏、楸树等优等木质做成,内裱糊白纸,外涂黑漆,在棺内头枕5—7块瓦,为死者叠一三角形帽子,内穿红衣红裤,外罩其它衣服,上下计单数(5—7件),袜子不准是灰色(传说穿灰色死后变驴子),棺底用剪的纸钱摆个人形。用一水壶现从水井里打半壶凉水,给死者前三后四洗个澡穿上寿衣,先放在地下(叫落榻),放挂小鞭,然后“上材”,放挂大鞭。左手放一串10个小饼子,为“打狗饼”。用火纸垫住棺材口,将棺材盖上透空气(如果是假死,三天内可还阳)。棺材头放一供桌,摆上十个供香馍,几斤猪头肉,擀一根面条搭在筷子上放在碗上,点上两支蜡烛,插上香。棺材下面点上油灯,一般放三天下葬(也有放5—7天的)。第二天下午,亲戚朋友都前来吊祭。但死者的姑娘女婿一定要在十二点以前来下祭,整猪活羊,一套供香馍,孝幛布,棺罩、坟罩,一对纸人(童男童女),有的还做一匹大白马,一栋房屋、金银山、摇钱树、聚宝盆等,请“火祭”先生(现在还做花圈、请乐队)一路吹打。走到后,丧者方请的乐队相迎,这时鼓乐齐鸣,鞭炮礼花齐放,换上拿来的祭品、纸人,女婿、女儿跪在棺前痛哭,女婿叩三个头,跪在左边的孝子还三个头。给姑娘女婿发4.5尺的白布巾、黑袖箍、白鞋、布料腰带、搭头布(孝子比棺撕孝巾)。其他来下祭的亲朋一般是鞭炮,一捆火纸,一个花圈。儿媳、孙媳娘家来吊祭也搞供香馍、猪头肉、孝幛,请乐队。侄辈发给三尺长的孝巾或黑袖箍,孙辈发给红袖箍,重孙辈发给绿或黄袖箍。如果满开孝的话凡来吊祭者,每人都有一条三尺白头巾。当天晚上开席宴宾,过去由火祭先生做斋,现在由乐队奏哀乐,亲朋点歌。夜间孝子孝婿守灵,直到天亮。第二天天不亮,由“督管”(主持办丧事的人)安排“发井”(掘坟坑)人(选儿女双全的人)简单的吃一顿早餐,提上一壶水、一包糖、两包烟,到阴阳先生(现在由村组长)指定的地方发井。前三锹土由孝子兜放在别的地方,到下葬时再首先放进坑里,为之“祭土”。坟的深度、方向、出殡时间均由阴阳先生定,现在由督管或村组长说了算。出殡前,先由一孝子把打狗饼取出让一小伙子从房前扔到房后(免得到阴间的路上被狗咬),再让前来吊祭的人瞻仰一下遗容,撤下祭品,用三根钉把棺盖钉上抬出门。由八人或十六人抬送,一个孝子背棺,一个孝子担灵牌(或照片),一个担祭品。这时鼓乐、鞭炮齐鸣,花圈、孝幛下祭人一路抬上,如果路间休息,把棺材放到两条长凳上,不准棺材落地(传说落地后人不旺),这时孝子、孝媳、孝女、孝婿一齐跪在地上。落炕后(下坑)孝子先把祭土放进坟里,然后来吊祭的客人每人不用脚踩挖三锨土放在坑里,撤回祭品,下葬仪式结束,其余的由发井人和抬重人培坟。此时,如果有几个儿媳的要对供香馍进行哄抢后往家里跑,回家后放进潲水里,传说谁先到家谁先发财。后每隔七天孝子、孝女等下午来烧一次纸,过“五七”(第五个七天)孝子得为死者做一套房屋(纸杂)等烧祭,以后每周年一次,第三周年由姑娘、女婿做一套纸人、纸马、纸房、家具等作最后一次吊祭,称为满孝。 本地一般生育第一胎,男方要到岳母家去报喜,同时也到媒人家去报喜,接第三天去吃面,叫“喜三”。第三天也叫“洗三”,给小孩洗个澡。岳母家拿上挂面、油条或(油饼)、猪蹄、母鸡、红糖、毛衫(三尺长的衣料给小孩做衣服)、鸡蛋等,媒人家也拿上糯米或甜酒(酒糟)等,还接上男方的近亲如姑爹、舅舅、姨娘家、叔伯、侄子等吃喜三面。这些家也都拿一斤红糖、鸡蛋等。在吃喜三酒的同时,请有学问的或尊长为孩子取名讳。在到满一个月之内,岳母家一般要送三次粥糜(被称为毛粥糜)。满月这天大摆宴席,岳母家经济条件好的再次送挂面、油条、猪蹄、红糖、鸡蛋、小孩衣服、鞋帽、袜、银圈、银镯、小孩座椅等。到吃席时,首先要给厨师拿餐厨的封子(红包),给婿家折席面钱。满月后,男女一起抱孩子到岳母家去“出窝”。走到后婆婆(即外婆)接住孩子放在簸萁里后在门旮旯里滚几滚,给小孩去灾,走时给一红线穗、打发钱,表示以后多亲热婆婆家。以后小孩不论到亲戚、朋友邻舍家,都给一绺线或系于孩子胳膊上,或拿在手里均可,表示相亲有缘,福命延绵。但在小孩未满月之前,“坐月子”的女人是不可以到任何人家里去的,如果冒然到了那一家,得给这一家扯红布,放鞭(或给大红纸)冲霉气(传言月母子到哪家,哪家要倒霉)。
孩子周岁生日为“抓周”,婆婆家依然要送篮子礼,现在还要送童车、学步椅等,另外还有一把连根葱和一篮子豆芽,走几步丢一撮豆芽,表示扎根长命。其他亲朋都来送礼祝贺,依然贴“喜”字,贴“喜联”,放鞭炮。有的在桌子上摆上各种物品,如书、笔、算盘、筷子、碗、玩具、衣服等以试孩子的兴趣,这一作法叫“抓周”,从孩子抓到的东西预测孩子的将来。也叫“长尾巴”,意为从此会走路,跟在长辈后面,故有“奶奶的孙儿,尾巴根儿”之说。一般长到12岁再庆祝一次。
这些习俗在建国前富有的家一直沿用,建国后宣传移风易俗,50年代至70年代一切从俭,仅至亲来祝贺,不办酒席。从80年代以后,差不多家只有一个小孩,再加上经济越来越宽裕,酒席规格越来越高了,孩子由只吃满月酒、1岁生日、12岁生日办酒席,发展到现在有的3岁、6岁、9岁、12岁生日都办酒席。 建国前建房一般是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一般的户自己请人搭个茅屋,不讲究什么。比较富裕一点的就有很多讲究,首先请阴阳先生(风水先生)看屋场(宅基地),定房屋方向,门朝哪个方向开。定好方向后,要挑堂屋的梁树,本地多用榆木、楸木,或从外地买杉木。自己没有的还要到别处去买。看准后,起早偷放,谓之“偷梁换柱”,然后付给树钱。梁树放倒后是不准人从上面过,特别是女人。树蔸上放一红纸。然后请人抬梁树,前面引路人打一“千里眼”,(所谓“千里眼”就是用竹蔑筛绑在竹竿上系红布或红绫。)梁到现场后,“千里眼”顺着阴阳先生所定的方向插在门前。木梁从放倒到做成功架上屋脊一直用人守护。在此间,主东家都要分给风水先生、瓦工、木工拿封子(红包)。梁做好后,在中间系一红布兜,内装农历、笔、五色花线。在竖列架和上梁时,请木工手提一红公鸡,一面喊采,一面向人群撒糖果、糕点、饼子、铜钱、供香馍。上面喊一声,下面围观的群众应一声“有哇”、“发呀”。撒糖果、铜钱的人注意多向屋后面撒,言下之意是后面有人(后人兴旺)。在喊采声中屋架上的人缓缓将屋梁拉上,直至安放到位。
80年代后,房屋逐渐变成了砖混结构,屋场很少请风水先生看,到上楼板时,亲戚朋友来放鞭炮庆贺,仍然做上“千里眼”插在门上,待房屋建成后,向建国前一样给亲朋下请贴,请乐队大家点歌,鞭炮鼓乐齐鸣,大家边吃酒饭边听唱。

点灯需要生辰八字吗

相关文章

  • 人生八字重量与命运 人的八字重量

    人生八字重量与命运 人的八字重量

    袁天罡称骨算法:根据个人八字(即出生年月日和时辰),分别在后面所附内容中查出出生年的重量、出生月的重量、出生日的重量以及出生时辰的重量,将四个重量相加所得即为八...

    2024-06-01

  • 八字四柱会有相克吗 八字四柱相合好吗?

    八字四柱会有相克吗 八字四柱相合好吗?

    本文向给大家分享八字四柱会有相克吗相关知识,同时小编也会对八字四柱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解释,如果能解决您在八字四柱会有相克吗方面面临的问题,请收藏关注本站,现在开...

    2024-06-01

  • 八字五行中和的名字(五行起名字有什么讲究)

    八字五行中和的名字(五行起名字有什么讲究)

    本文向给大家分享八字五行中和的名字相关知识,同时小编也会对八字五行中和的名字是什么进行解释,如果能解决您在八字五行中和的名字方面面临的问题,请收藏关注本站,现在...

    2024-05-31

  • 最全生辰八字起名的方法步骤详解(想起名改名的可以参考)

    最全生辰八字起名的方法步骤详解(想起名改名的可以参考)

    家长要给宝宝取名字的时候首先不仅仅是要了解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五行缺少什么还要更进一步知道孩子的八字喜用神只有知道五行喜用神。...

    2024-05-30

  • 八字跟名字哪个更准(八字和名字哪个影响大)

    八字跟名字哪个更准(八字和名字哪个影响大)

    姓名八字算命哪个更准真正的高手,用任何方法,都能算准。甚至,什么方法都不用。准,与不准,是人的问题,不是方法的问题。姓名,反应一个人的大致情况。八字,很全面,更...

    2024-05-30

  • 生辰八字看父母寿命 如何从八字看父母寿元

    生辰八字看父母寿命 如何从八字看父母寿元

    中国有一个传统就是家里有老人到了五十岁会过一次五十大寿以后也是每隔十年过一次有的人就会疑惑了为什么要从五十岁开始才算过寿。...

    2024-05-29

  • 什么八字叫财官双美是什么

    什么八字叫财官双美是什么

    出生的女孩,五行缺什么己丑年癸酉月癸酉日壬戌时土土水金水金水土五行缺木,火。取名如葛格【丹枫,格颖,溪杨,秀滢】以上就是与什么八字叫财官双美以及什么八字叫财官双...

    2024-05-29

  • 俩个人八字怎么算配(生辰八字测算软件)

    俩个人八字怎么算配(生辰八字测算软件)

    八字合婚算是中国独有的一种传统婚俗文化不过到现在已经有很多人不清楚什么是八字合婚也不知道看八字合不合怎么看了就算是现在打。...

    2024-05-29

网站地图

咨询电话
最新更新